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2019-12-31 15:42:00
12月28日上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实验室318会议室召开。王思敬院士,崔鹏院士,彭建兵院士,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校党委书记龚灏,副校长、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校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实验室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
会上,龚灏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对黄润秋副部长和诸位院士、专家学者对于学校长期以来的关怀与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实验室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许强向委员们全面汇报了实验室的2019年度工作进展状况,并对实验室五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近年来,实验室紧紧围绕“学术前沿化、运行国际化、成果社会化”的发展理念,按照“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具备一流的国际表现、产出一流的成果”的发展目标,秉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分析”和“系统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数十个重要奖项。
五年里,实验室汇聚了一批本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建立了“1+10”的团队结构(1个创新研究群体+10支特色鲜明的稳定科研团队),实施“实验室-团队-个人”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方式;共承担科研项目909项,合同总经费超过5.9亿,在崩滑流灾害成灾机理、动力特性、监测预警、防治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国际地位;评价预测和成功处置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保证了50余座城镇和数万人的生命安全;发表学术论文2191篇,其中,SCI检索678篇。国际著名期刊《Nature》还报道了实验室团队在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方面取得的成果。
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实验室五年来共吸引了38名博士来开展博士后研究,招收海外博士后11名;招收博士研究生199名,招收硕士研究生1364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协办5次。独立主办iRALL国际博士课程培训班4期,对来自世界各国的130余名博士生进行了“大型滑坡野外数据收集、监测与建模”相关培训。
在听取实验室工作报告之后,王思敬院士主持开展学术委员会审议2019年度工作报告及五年工作总结报告。他表示,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要高于预期,研究基于科学思维与视野,结合实践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了从科学研究至工程应用的第一步发展,引领了学科的前进。他强调,实验室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关注人才梯队建设,早日实现由科学到技术,最后达到科学、技术、工程三个领域的大融合、大发展。
崔鹏院士和彭建兵院士对实验室下一步建立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理念、国际化运行的平台,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发展目标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实验室在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施斌教授、陈剑平教授、王功辉教授、李锡堤教授、宋胜武教授级高工、唐辉明教授、唐川教授等参会委员针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工作方向也进行了深入研讨。
实验室主任黄润秋作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的建议与鞭策表示感谢,表示要把当前成绩转化为推动实验室未来高位发展的动力源泉,并从四个方面就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关注国家战略要求,凝练研究特色,明确研究核心和灵魂;二是要寻求科技原始创新突破,谋求科研成果从零到一的质变;三是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要把理论成果转化为行业规范、指南、标准,推动成果社会化力度;四是要保持工程应用优势特色,加强量化标准考核,不断提升实验室基础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许强向委员们全面汇报了实验室的2019年度工作进展状况,并对实验室五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近年来,实验室紧紧围绕“学术前沿化、运行国际化、成果社会化”的发展理念,按照“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具备一流的国际表现、产出一流的成果”的发展目标,秉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分析”和“系统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数十个重要奖项。
五年里,实验室汇聚了一批本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建立了“1+10”的团队结构(1个创新研究群体+10支特色鲜明的稳定科研团队),实施“实验室-团队-个人”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方式;共承担科研项目909项,合同总经费超过5.9亿,在崩滑流灾害成灾机理、动力特性、监测预警、防治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国际地位;评价预测和成功处置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保证了50余座城镇和数万人的生命安全;发表学术论文2191篇,其中,SCI检索678篇。国际著名期刊《Nature》还报道了实验室团队在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方面取得的成果。
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实验室五年来共吸引了38名博士来开展博士后研究,招收海外博士后11名;招收博士研究生199名,招收硕士研究生1364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协办5次。独立主办iRALL国际博士课程培训班4期,对来自世界各国的130余名博士生进行了“大型滑坡野外数据收集、监测与建模”相关培训。
在听取实验室工作报告之后,王思敬院士主持开展学术委员会审议2019年度工作报告及五年工作总结报告。他表示,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要高于预期,研究基于科学思维与视野,结合实践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了从科学研究至工程应用的第一步发展,引领了学科的前进。他强调,实验室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关注人才梯队建设,早日实现由科学到技术,最后达到科学、技术、工程三个领域的大融合、大发展。
崔鹏院士和彭建兵院士对实验室下一步建立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理念、国际化运行的平台,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发展目标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实验室在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施斌教授、陈剑平教授、王功辉教授、李锡堤教授、宋胜武教授级高工、唐辉明教授、唐川教授等参会委员针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工作方向也进行了深入研讨。
实验室主任黄润秋作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的建议与鞭策表示感谢,表示要把当前成绩转化为推动实验室未来高位发展的动力源泉,并从四个方面就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关注国家战略要求,凝练研究特色,明确研究核心和灵魂;二是要寻求科技原始创新突破,谋求科研成果从零到一的质变;三是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要把理论成果转化为行业规范、指南、标准,推动成果社会化力度;四是要保持工程应用优势特色,加强量化标准考核,不断提升实验室基础研究水平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