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人员提出大型滑坡高速远程运动机理新认识
2017-11-16 17:09:00
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大型高速环剪实验,首次发现大型滑坡在高速滑动过程中滑带土表现出通常认为流体才具备的“触变性”(“触变性”亦称摇变,它是由弗罗因德利希(H.M.F.Freundlich 1928)发现的。一般是指流体受到剪切作用时,因微观结构的重新排列使其稠度变小,抗剪强度降低,又称“剪切稀释”行为;停止剪切时稠度又增加的性质,即一“触”即“变”的性质),对大型滑坡高速远程运动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国际地球物理通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GL075261/full?from=timeline
由地灾国重实验室的许强教授和胡伟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从高速远程滑坡现场取样和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研究,发现具有一定含水量的滑带土在高压和高速剪切作用下强度会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接近于零,表现出某些流体所具有的“触变”现象。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某些大型滑坡之所以能运动数公里乃至数十上百公里距离的内在原因。
相关知识背景:
高速远程滑坡因具有超乎寻常的运动速度、超远的运动距离、高度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往往会酿成灾难性事故。历史上绝大多数高速远程滑坡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而成为人们防灾的重点。如1970年秘鲁Yungay城发生由地震诱发的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10公里,掩埋了整个城市,造成18000人死亡。在我国,1965年云南禄劝高速远程滑坡掩埋了5个村庄,造成444人死亡。1989年四川华蓥溪口滑坡造成221人死亡;1991年云南昭通头寨沟滑坡造成216人死亡。2017年6.24茂县新磨村高速远程滑坡也瞬间掩埋新磨村,造成10人死亡,73人失踪。
因高速远程滑坡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一般在30m/s以上)和超长的运动距离(一般数公里,最远可达200公里),其高速远程运动机理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自19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用于解释高速远程运动机理的观点和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空气润滑模型、颗粒流模型、能量传递模型和底部液化模型。但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高速远程滑坡机理仍被认为是地质界的神秘现象之一,因此也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
由地灾国重实验室的许强教授和胡伟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从高速远程滑坡现场取样和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研究,发现具有一定含水量的滑带土在高压和高速剪切作用下强度会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接近于零,表现出某些流体所具有的“触变”现象。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某些大型滑坡之所以能运动数公里乃至数十上百公里距离的内在原因。
相关知识背景:
高速远程滑坡因具有超乎寻常的运动速度、超远的运动距离、高度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往往会酿成灾难性事故。历史上绝大多数高速远程滑坡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而成为人们防灾的重点。如1970年秘鲁Yungay城发生由地震诱发的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10公里,掩埋了整个城市,造成18000人死亡。在我国,1965年云南禄劝高速远程滑坡掩埋了5个村庄,造成444人死亡。1989年四川华蓥溪口滑坡造成221人死亡;1991年云南昭通头寨沟滑坡造成216人死亡。2017年6.24茂县新磨村高速远程滑坡也瞬间掩埋新磨村,造成10人死亡,73人失踪。
因高速远程滑坡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一般在30m/s以上)和超长的运动距离(一般数公里,最远可达200公里),其高速远程运动机理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自19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用于解释高速远程运动机理的观点和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空气润滑模型、颗粒流模型、能量传递模型和底部液化模型。但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高速远程滑坡机理仍被认为是地质界的神秘现象之一,因此也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
上一篇: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组来我校现场评估
下一篇:最后一页